来源:智能相对论 作者:易不二
智能家居的风还在吹。
智能门锁、智能音响、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单品单品也是各领风骚,层出迭代,逐渐走入普通家庭。
当年轻的群体在享受了智能家居带来的便利时,往往会想到也将这样的便利带给自己的父母,让他们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过上美好的退休生活。
而在智能家居行业,老年人市场也被认为是将是行业未来的热门领域。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发布: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增加859万;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增加827万。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8亿,到2030年这个数据将超过3亿。
在已经呈现老年化的社会里,老年人市场或是潜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但父母对“智能”的接受度,却并不乐观。
“扫地机器人怎么可能比人扫的还干净?”“洗碗机一次就要洗一个多小时,得要多少水电啊?太浪费了!”“我听电视里的天气预报就好了,音箱报的没电视的准。”在小区随机问了几个退休老人对当下一些热门的智能单品的看法,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拒绝。
为什么父母们会拒绝智能家居呢?在老年人接受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智能家居未来的热门领域又真的是老年市场吗?什么样的智能产品才能收获父母的青睐呢?
深陷“路径依赖”与“禀赋效应”的父母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个信息爆炸又碎片化的时代,对于年轻人来说,每天都在接受新事物。年轻人使用智能家居,可能看一下说明书,或者上网搜一下教程视频,马上就可以用起来了。
但对于父母,拥抱智能家居,并不仅仅是接受新事物,更是要推翻几十年的生活习惯。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对于已经习惯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父母,想要一下推翻他们自我强化了几十年的路劲依赖,非常之难。
习惯吃完饭就自己把碗洗了,比起洗碗机动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自己花十几分钟就解决了这件事情;习惯每天自己打扫家里,比磕磕碰碰撞击家居还发出巨大声音的扫地机器人,自己三两下就打扫得一干二净;习惯了出行时只有收音机的汽车座舱,比起功能强大按钮太多的智能座舱,会导致开车分神......
并且,当衣食住行有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父母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克服几十年形成的路劲依赖,更需要去学习新的怎样使用新产品,再培养出新的习惯。
这,才是最难的。
尤其是在禀赋效应下,父母更难舍弃原有的路劲依赖,培养新的习惯。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对父母来说,自己动手做的事情,一定会比机器做得好。
洗碗机洗出来的未必能有自己洗的干净?难道不会有残留?指纹锁真的能确保万无一失?万一突然失灵打不开呢?扫地机器人真的那么好,家政保洁不都失业了吗?而且还要清理尘盒,不是一样还要动手?
“给父母换了指纹锁,他们总觉得不放心,一个是怕被人打开,再一个是怕失灵,所以他们出门依然会带钥匙,而且小区也有门禁,对他们来说反正都是要带门禁卡的,多带个钥匙也没什么,所以换个指纹锁并没什么太大意义。”在上海工作的吴小姐自从自己换了指纹锁喉,就从出门带钥匙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想到父母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开心地给老人也换了指纹锁,但在父母那里,却跟传统门锁没差别。
比起相信人工智能,父母更相信自己。这一点在出行上表现更甚。
“我爸从来没用过自动驻车和一些ADAS功能,因为他觉得比起将汽车交给智能硬件控制,他更相信自己的牢牢踩住刹车的脚。”一直给父亲普及智能座舱但并未有所改变父亲更相信自己经验的孙先生也很苦恼。
几十年的路劲依赖形成的“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最好的”“自己总结的经验是最可靠的”心理感受,怎么会一下子就被几台智能的机器改变呢?
现阶段的智能家居,多是个“鸡肋”
当然,深陷“路劲依赖”与“禀赋效应”的父母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相反,父母那一辈,是经历了中国高速发展的一代人,从大哥大到手机到智能机,他们的生活也从来不缺少新鲜事物发生。
拒绝智能生活,还有个原因就是,现阶段的产品,对他们来说真的太鸡肋。
现阶段消费者选择的主流,大多是后装智能家居,说白了,就是智能单品的堆砌,无需设计和布线,利用无线网络或蓝牙,将各类智能单品连接,用手机App控制,即插即用。
上班后,让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中午时间,打开监控看看家里的宠物在干什么;下班时,打开空气净化器,这样一到家就能呼吸新鲜空气;睡觉时,躺在被窝里就能实现一键关灯。
一台手机操控智能生活,这样看起来,似乎很美。
但这看起来很美的生活背后,是不停的在家里添加网关、插座、各种支持产品连接的小设备,生活越智能,家里就越复杂,或许扫地机器人还会一个不小心,绕不开插座线,将一切搅得一团乱。
而且,也并不是有了智能产品,就有了智能的家居生活。
试想一下,每天都需要不停地用手机操作各个设备,这样就必须保证手机无时无刻不在身边,那这到底是智能家居生活,还是被手机绑架的生活?
对于父母来说,接受智能家居已经够难了,还要去学习怎样用智能机控制这一切,如此巨大的学习成本,就只为了扫的并不那么干净的地、要洗一个多小时的碗、刷不开的指纹锁,他们又怎么不会拒绝呢?
当然,也可以通过智能音箱语音控制,且不说行业之间缺少统一的网络协议,不同品牌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光是记住各家语音助手的名字就够呛,阿里的天猫精灵、百度的小度、小米的小爱同学、华为的小E......
如果父母的手机是小米,智能音箱是小度,那他们需要记住不同品牌对应的不同语音助手的名字,谁来心疼一下记忆力衰退的老人呢?
如果智能家居只是简单地产品堆砌,还要挑战父母的学习能力与记忆力,那确实只会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适老化的“智能”应该是什么样?
尽管目前后装智能家居还处于产品堆砌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站在物联网风口上,智能家居迎来了发展良机。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3254.7亿,预计未来三年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3亿元。
庞大的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与加速老龄化的社会现状,未来,老年人市场确实会是智能家居的热门领域。同时,根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数据,202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将增长至28145亿元,2030年将达到73210亿元。
所以说,父母不仅有消费需求,更有消费能力。
只是,目前父母对智能家居的拒绝态度,不是因为智能家居不好,而是这些不是为他们打造的智能产品。
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智能家居若想赢得老年市场,产品设计就需要有适老化特征,也许可能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低度”智能。
“低度”智能并不是让产品降低智能度,而是让父母操作起来难度低。因为人到一定的年纪,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对新生事物的学习能力也会降低,过度智能成为老年人学习操作上的负担。低度智能的适老化的产品对他们来说,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可让父母有学得会自信心,照顾到他们的情绪。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90年代就曾提出“老年型家电应有别于一般家电产品”的理念,把遥控器上的按键或机体上的旋钮数量尽可能减少,并设置为语音控制的模式。
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依然是以年轻人市场为主,但也逐渐覆盖到了老年人群体,比如海信电视的语音遥控器,比如荣威RX5可以开车时通过语音控制与家人朋友共享位置的“车信”功能,比如格力可语音控制风量、温度的空调等等。
第二、“高度”性能。
父母多年来的“路径依赖”让他们多倾向于自我打理生活,如果一件智能产品的性能不够高度让父母走出“路劲依赖”与“禀赋效应”,就算买回去,也可能只是换了个地方生灰。如果扫地机器人能解决他们够不着的卫生死角,如果指纹锁能够100%识别浅指纹,如果起夜灯感应更加精确灵敏,相信父母是会被性能折服。
比如,荣威RX5的SKYEYE天眼系统,可通过自动脸部扫描识别用户身份,实现车辆的自行启动,既避免了父母指纹浅无法识别的毛病,又照顾了父母因记性不好忘带车钥匙或者忘记车钥匙放哪的需求。
出门连车钥匙都不用带,那父母接受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就成了很容易的事了。
总结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未来,智能家居必定会走进千家万户。面对目前还被父母拒绝的现状,智能家居今后怎样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智能家居产品,赢得老年人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